阅读量:0 发布时间:2025-07-10 08:40:00
暑期将至,全国多地博物馆陆续开启“夜间模式”,优化服务应对客流高峰。近日,深圳博物馆金田路馆、同心路馆推出“夜场”,开放至20时,同时推出“博物之夜”“亲子夜游”“互动导览”等举措,为众多家长带娃打卡提供更大便利。
▲市民在参观博物馆。 实习生 罗莉铃 摄
延时开放无疑体现出博物馆的服务升级,进一步推高“博物馆热”。博物馆成为家长带孩子假期打卡的必去之地。然而,许多“博物馆家庭游”却演变成了“家长热情高涨、孩子无动于衷”的尴尬局面,由此也再一次引发了关于“家长应该以什么心态带孩子去博物馆”的广泛讨论。
从家长视角出发,去博物馆是“增长见识”“寓教于游”“学点东西”“为以后考历史做些储备”……家长们动机充足。家长唐女士表示:“我经常带孩子来博物馆,一般会让他多听讲解,更系统全面了解相关知识。”她的孩子也表示:“能学到知识、爱上博物馆很重要!”但也有不少孩子表现出“水土不服”。金女士的孩子今年10岁,喜欢动物类展品,但曾因观众太多体验欠佳而对博物馆却步。
与此同时,现实中有些家长的热情“过猛”。在社交媒体上,有网友吐槽曾在博物馆听到家长呵斥孩子:“你到底有没有好好听?”甚至逼问:“你能像xx一样说出它的历史吗?” 还有家长因为孩子犯困而训斥:“国家宝藏白看了!吃有你睡有你,现在不会说了!”这都让人忍不住感慨:“这哪是逛博物馆,简直是在备考。”
毛女士是一名博物馆志愿者,她坦言:“整体来看,来的孩子对博物馆兴趣一般,大一点的会好些。幼儿园的孩子很难听进去讲解。”她也表示,部分孩子在展品前扒玻璃、追逐打闹,家长难以约束,这是常态。
从孩子自身反馈来看,不感兴趣的孩子不在少数。初一的何同学坦言“兴趣一般”,到了馆里更倾向于“坐地上打游戏”。志愿者焦女士观察到,有的孩子虽然不吵不闹,但也未必投入。“他们可能不是特别感兴趣,但会安静地陪家长走一圈。”家长杨女士表示:“哪怕孩子只记住了两三样,也算有点印象。小学讨论某个历史人物时,她能说‘我见过’,就够了。”
有意思的是,越来越多成人在回忆自己童年“被参观”经历时,发现“小时候虽然不喜欢,但长大后再去一次会有不同的感悟。”这种滞后式的“回响”反而提醒我们:博物馆对孩子的作用,并不只在于一时一刻的知识摄取,而在于文化记忆的种子悄然埋下。
“不要把去博物馆变成一场文化‘拔高’。”这是许多网友的共识。也有人强调:“不要强迫,尊重个体差异最关键。” “家长应该把博物馆当成一种‘玩’的方式。”
不过,在博物馆“玩”却是一个很高的要求。有博物馆专业人士坦承:“大部分博物馆动手类、互动类的展区太少了。孩子们除了听讲解和看展品,其实能参与的很有限。这也是造成孩子们难以融入展览的一个重要原因。”
值得注意的是,近年来越来越多博物馆正积极回应这一难题,努力拓展“可参与、可沉浸”的展陈方式。各大馆所纷纷推出少儿手工坊、展品临摹体验等活动,有的还在展厅中设置“儿童互动区”或“亲子创意空间”,鼓励孩子在参观之外“动手动脑”。
作为城市文化场所和公共教育平台,博物馆的功能并不是完成某项任务,而是创造一种“愿意了解世界”的氛围。所谓“何为正确带娃方式”没有标准答案,而是一个方向:尊重孩子的兴趣,尊重成长的节奏。在一次次参观中,孩子们积累起对世界的好奇、对文化的敏感、对知识的尊重。
深圳晚报评论员 杨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