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实时讯息

“我愿永远做那一束不灭的微光!”

阅读量:0 发布时间:2025-07-07 10:33:00

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刁良梓 通讯员 熊德佳 楚俊

7月4日一大早,固始县陈庙社区民警李欣家出发了。沉甸甸的警务“小背包”、厚厚的民情日记、存满社区群众信息的手机,这就是他平时走访、巡逻的“三件套”。

从特巡警到警保骨干,从驻村书记到社区民警,在从警的十五年间,李欣家在不同岗位书写着一名共产党员和人民警察的赤诚和担当。他先后入选公安部全国警务保障部门骨干人才库、公安部部级专家人才候选人,荣获“全国青年岗位能手”“河南省先进工作者”“河南省脱贫攻坚优秀共青团干部”等称号。

警务“小背包”成了服务群众的“万宝囊”

在李欣家的警务背包里,除了常规的警用装备,还装满了扳手、螺丝刀、电笔、创可贴等“特殊工具”。他常说:“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,能顺手解决的,绝不让他们多跑一趟。”

3月14日雨夜,患有认知障碍的李大爷走失。他得知此消息后,一边在十多个微信群里发布走失信息和定位,一边冒雨赶赴现场调取监控视屏,最终把这位老人找到。为了防止此类事情再次发生,他给社区智障老人带上了防走失手环,上面写着“如果走失请联系社区民警李欣家”,并落有联系电话。

在一次正常巡逻中,李欣家发现独居老人胡阿姨灯泡坏了,他便从警务背包取出节能灯泡快速换上,还仔细检查了一下线路。他还说:“这10瓦灯泡是充分论证过的,对于老年人既护眼又省钱。”

“看见你一次次为民排忧解难,我不得不为人民好警察点赞!”在陈庙社区微信群里,一位网名叫“薪满亿足”的群众夸奖道。

这一幕幕场景屡见不鲜。他帮社区居民换灯泡、修门锁、送应急药……这个警用背包,被群众亲切称为“李警官的百宝箱”,装的是工具,暖的是民心。

厚重“日记本”写满了群众的“小秘密”

在李欣家的办公桌抽屉和档案柜里,整齐码放着十多本笔记本,大约有五公斤重。每一页都密密麻麻记录着社区警务工作:“陈庙社区困难及留守儿童名单”“陈庙社区五保户名单”“暑期大学生‘义警’安排计划”“陈庙社区村民组分布及道路交通图”“陈庙社区网格治理架构”……

在李欣家的一页工作日志上,清晰地写着“唐大爷棉鞋码数42。” 那是2024年冬天,李欣家在走访五保户时,发现唐大爷大冬天还穿着单鞋,他便询问一下鞋子大小,第二天就给唐大爷买来一双新棉鞋。

“殷某羽绒服尺寸160,殷某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因意外相继去世。”这是李欣家2024年11月15日记下的工作日记。他为这个学生先后买了书包、羽绒服、辅导作业等生活学习用品。

这些“民情日记”不仅是工作记录,更是他服务群众的“行动指南”。五公斤的笔记本,记录的不仅是群众的家长里短,称出的更是党群关系、警民关系的重量。

闪耀“微信群”跳动着基层百姓的“急难愁”

“李警官,邻居家牲口损坏了俺的庄稼地,咋调解?”“村口路灯坏了,能帮忙反映吗?”……李欣家的手机里,10多个社区微信群消息不断。他坚持24小时在线,群众诉求“秒回”,一年时间通过微信群解决纠纷、求助等大小事情不低于一百件。

今年2月11日,他接到花季少女小费失联的消息。李欣家借助微信群、视频数据和技侦手段,联动多方力量,从海量线索中抽丝剥茧,经过48小时连续奋战,最终找到安然无恙的小费,并将其送回家中。

在陈庙社区警务室,一面面鲜红的锦旗格外显眼。每一面锦旗的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。去年除夕之前,在李欣家的帮助下,甘肃省张掖市走失38年的刘女士、信阳息县失散36年的马女士都与家人重逢……

翻开李欣家的微信聊天记录,满屏都是群众的点赞:“多亏李警官,我家烦心事得到了解决!”“走丢的几只鸭子找回来了,神速!”面对赞誉,他总是回复:“应该的,有事随时喊我!”

从“小背包”到“日记本”,从“微信群”到“百姓笑脸”,李欣家用微芒之光照亮社区每个角落。他说:“只要群众需要,我愿永远做那一束不灭的微光。”

临近傍晚,满天彩霞照耀在蓼城大地上,雨后的小河水清澈欢快地流向远方。

本文分类:实时讯息

本文标签:

浏览次数:0 次浏览

发布日期:2025-07-07 10:33:00

本文链接:https://m.okerxl.cn/news/JxAgNoqMK3.html

上一篇 > 广州民生微实事:“急难愁盼”变“幸福答卷”

下一篇 > 《关于推进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》(全文)

相关推荐